浙大西迁贵州的人文精神

各位会友、老师们:                                           

作为会友,能够与大家一起参加2004年的年会,非常高兴。由于本人现在乡镇工作, 没时间写论文, 但在此很想把与这次年会论文主题很相关的,浙大西迁贵州的一种人文精神,作一个简介与交流。因为生活在指潭,个入感受很深的。

(众所周知的)韶山红色教育抗日战争期渐江大学西迁贵州,先后在贵阳青岩、遵义、湄潭、永兴办学七年,被喻为是浙大的黄金时代,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写下了光輝的一页。说实活,浙大在贵州办学期间,是我国历史上最困难时期,民族危亡, 民不聊生。在物质及其匮乏的年月里,师生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创累累科研成果,培育一代蜚声中外的求是学子,靠的是什么呢?

渐大这段光荣历史,确是一个奇速。一些老学长、老校长认为,除了贵州人民对渐大的支持、爱护外,竺校长治学有方, 一批知名学者、教授治教有方。有一种珍贵的人文精神存在,即求是精神。   

何谓求是(英文是Faith of Truth),美国最老的大学一一哈佛大学的校训,亦意为求是,可谓不约而同。渐江大学创建于1897年4月,最早叫“求是书院”。1936年一1949年渐江大学由著名地理气象学家竺可桢任校长,渐大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                       

什么是求是精神?苏步青教授说: 竺校长提出的“求是”精神,就是奋斗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                             

渐大的求是精神,首先是一种艰苦拼博的奋斗精神,据有关史料记载,渐江大学的广大师生员工在贵州办学期问住的是庙宇、祠堂、仓库、民房,吃的是粗粮素菜,穿的是土布,点的是桐油灯,正是“陋室布衣, 箪食瓢饮,夜以继日,硕果累累,泣歌之声,长年不绝”。 渐大的求是精神,是一种牺牲精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为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牺牲,有如竺校长在西迁路上痛失爱要、爱子;为追求真理,于水深火热中探寻救国之路而牺牲。有如费巩教授失踪,潘家苏、滕维期疲捕........  

浙大别称“求是'',竺可桢在校训中这样写道:“校训为求是,实事求是,自易了然。然而言易行难, 一旦利害冲実,甚难实行'求是精神'。近世科学始祖,.首推哥白尼、伽利略以及布鲁诺三氏,除前一人著书外,后二人一秉求是精神,历险如夷,视死如归,以身殉科学。一一壮哉‘求是’精神”。

新大在湄潭期间艰苦办学历史,诚如当年渐大教育学院«教育系之歌»所唱的那样:“黔山青,鸟水长,遭变乱,避南疆,风晨兩夕聚一堂。敬业乐群兮灿然日彰,学不厌而教不倦兮,发吾先哲之辉光。他年,他年勿相忘”。

“翠色清香味可亲,谁家裁傍碧江滨。摘来和露芽方嫩,培后因风室尽春。”浙大教授们在工作之余,还闲情怡志,成立“湄江吟社”,品茶谈诗,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他们并没为境困,是何等的胸怀与坦然?

竺可桢校长从1936年至1974年,共37年, 12300天, 写了900多万字的«竺可桢日记»五册,“他把内容极为丰富的日记留给了社会,把一生拼博的科学成果近1000万字的学习论文留给了人类, 把一个科学家崇高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治学方法留给了后代”。竺可桢的论著有«廿八宿起源之地点与年代»、«科学之方法与精神»、«历史上星座之变迁»、«徐霞客之时代»等。                     

渐大当年湄潭的一所破庙里, 召开中国科学社成立卅周年的年会, 时问是1944年10月25日,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上午在学生餐厅演讲«科学与民主»,下午科学社年会在湄潭文店大成殿举行, 竺可桢作“科学社历史与任务”的报告,钱宝琮教授演讲«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之特点»等等,宣读论文30余篇。李约瑟在湄潭作了为期六天的考察, 对湄潭这个小小的县城, 有这么一间高水平的大学惊吸不已, 称赞渐大为“东方剑桥”。

当年渐大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崇尚科学,潜心钻研,王淦昌教授写出了被世界上公认为是1942年世界物理学的最重要成果的 “验证中微子实验方案”,卢鹤绂教授的“原子能与原子弹”,“从铀分裂到原子弹”和谈家桢教授的 “中国南果蝿之调查及研究” 都引起当时国际科学界的极大震惊和重视。                                                         

苏步青教投在、指潭“一所破店,半亩荒园,笔耕之外,來耕不已。”至今传为佳话。他在源潭完成的“射线曲线概论”一书,使我国微分几何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际上称他是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被称为中国核弹先驱的王淦昌教授,“相油灯影忆湄演,弦歌依约似当年”。在湄潭担任渐大物理系主任期间,住在天主堂一间十几平米的斗室里,在昏暗的相油灯下潜心钻研,严谨治学,先后写出了七八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如1941年他所著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建议»在美发表后,成为1942年国际物理学界重要成就之一。

人活者就是要有一种精神,就如竺可桢所言:“成败利钝,非所逆暗”,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为何常常为境所困,为情所牵,而常常因为行业待遇的悬殊,欲望的不能满足,而浮躁、失意,想想当年的浙大学人,我们今天的发展环境,已经是比他们好许多倍,那么我们有何理由不让自己潜心下来,去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学人。

偶尔翻阅尘封的历史, 在社会如此文明与时代发展如此奢华的今天, 回想、 沉思历史, 渐大在这段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艰苦考朴素的学风,避免了城市的奢华浪费了大量时间。正所谓寒门出学子,埋头读书而減少了其他浪费人时问、精力的活动、应酬,所以我们今天做学问的人, 应率记胡锦涛总书记的“两个务必”,才能多出成果。走进浙大在贵州的这段历史,让我们不得不沉思我们今天的奢华与他们昨日的那样一种可贵的人文精神,值得去研究、发掘的一种精神境界。

1990年4月, 王淦昌教投在湄潭“渐大西迁陈列馆”揭幕之时致函湄潭县说,“四十年代大部分时问我是在调潭过的。在那里我刚过‘而立之年',是人生最具活力的时间,加以湄潭山青水秀,风景宜人,有这样优美的环境及渐江大学同事及师生问关系融治,我的创造力比较突出,思想特别活跃, 在国内外物理杂志上发表了近十篇文章,但这期间出成果最多, 就我个人讲,是个奇迹。”

苏步青教授称“杭州天然美, 湄潭亦天然。”他说设有这里的得天独厚的地势、物华和纯朴的人民,就没有浙大的今天,更谈不上渐大是“东方剑桥”的称号了。                                                   

1987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参观湄潭文庙(渐大西迁办学旧址)时说:“湄潭是个好地方,渐大这么多名人住过湄潭…”袁昌文会长上次在、湄潭也称:“湄潭应该是一个出散文、出文人的地方。看来湄潭确实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 石果就是从湄潭这块土地走出来的, 我辈虽不才,但欢迎各位会友、老师常到湄潭走一走、看一看。或到湄潭定居, 也许秀丽的山水真的会给我们更多的長气。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联系方式
手机:13517345414
邮箱:724132387@qq.com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